只谈正事 发表于 2019-11-23 21:10:56

[YYGQ攻略组] 彼岸双生以及花开彼岸活动相关内容考据

作为一个s希沉船的咸鱼,今天对s希角色相关内容摸鱼考据。


彼岸双生角色文案以及技能并没有找到能有考据的文字,但在表里人格切换时出现的大量触手(绅士狂),可以想到克苏鲁神话的内容

− 克苏鲁神话(可能引起某些人不适,慎重点开) ...
克苏鲁神话是以美国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世界为基础,由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整理完善、诸多作者共同创造的架空神话体系(黑深残*)。
该体系的核心部分,就是旧日支配者。它们是恐怖的、拥有伟大力量的古老存在,在上古时代曾经统治地球,但结果却被古神封印,在如死亡般的睡梦中安眠。它们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克苏鲁

它沉睡在南太平洋的海底都市拉莱耶。当繁星的位置正确之时,拉莱耶将从海底浮上,克苏鲁将醒来,为地球带来浩劫。
在克苏鲁神话的小说故事中,角色可能会因探究过深或通过一些机遇遭遇旧日支配者或是其他的宇宙种族,而他们的结果大多数是死亡和陷入疯狂(有一说一,光看图san值就狂)。
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生前,并没有想过对他所创造的神话作一个系统的整理。在1933年4月27日写给J·F·摩顿的信中,他阐述了自己对克苏鲁神话体系的一些基础性构想。在他去世之后,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对他的体系进行了整理,并提出了“克苏鲁神话”这一称谓。
该体系中的题材有一部分可能来自世界各地神话传说的再诠释,如旧日支配者伊塔库亚取材于北美传说中的雪怪温迪戈。

而本次活动商店名字银匙之门也是出自克苏鲁神话里的《穿越银匙之门》

“这是一个由无限存在与自我组成的事物,所有一切皆在它之中,而它也存在于所有一切之中——那并非仅仅只存在于一个时空连续体里某个东西,而是与一切存在那无边无际的范围中赋予一切生机的终极本源相联在一起——最终,这是一个没有限制,同时也超越了一切奇想与数学逻辑等等的绝对范围。它也许就是地球上的某些秘密异教中谣传的“犹格·索托斯。”
——H·P·洛夫克拉夫特 & E·霍夫曼·普莱斯,《穿越银匙之门》
犹格·索托斯

形象为聚集着的亿万光辉球体。三柱原神之一时间和空间的支配者(这真的是个物体)。
犹格·索托斯知晓一切事物,其智识甚至要超过伊波·兹特尔。如果能取悦它的话,它可能会赐以知识作报偿,但正如克苏鲁神话中的一般事例一样,对这种知识的探求通常都会招致灾难性的结局。有许多作者都描述过,犹格·索托斯如何将人类作为自己的祭品,永久地奴役他们。
这里可以稍微联动一下隔壁游戏

装备皆出自幻海密室活动,也是一个克苏鲁风格满满的活动

不少游戏中也可以看到触手的相关元素,比如血缘中的埃波利耶塔的预兆

山寨akira的k9999



关于s希的圣痕方面,众所周知mihoyo擅于将历史名人美少女化,那我们不如先贴张爱伦坡的照: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
埃德加·爱伦·坡1809年1月19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他年幼时父母双亡,随即被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约翰和弗朗西丝斯·爱伦夫妇收养,在弗吉尼亚大学就读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后辍学,之后从军,爱伦·坡离开了爱伦夫妇。爱伦坡低调地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匿名出版了诗集《帖木尔和其它的诗》。1835年他在巴尔的摩和13岁的表妹弗吉尼亚·克莱姆结婚。1838年《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出版并被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839年夏天,爱伦·坡成为《伯顿绅士杂志》(Burton's Gentleman's Magazine)的助理编辑。这期间他发表了的随笔、小说,和评论,加强了他在《南方文学信使》工作时期开始确立的敏锐批评家的声誉,同期,《怪异故事集》上下卷在1839年出版。1845年1月,爱伦·坡发表诗歌“乌鸦”,一时声誉鹊起。1849年10月7日逝于巴尔的摩。
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带有浪漫主义的特色。纵观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其故事主题大都“揭示了人类意识及潜意识中的阴暗面”(划重点,黑深惨*),这一点显然迥异于同时代的其他浪漫主义作家。爱伦·坡以恐怖小说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深入刻画与呈现了非现实状态下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试图“以非现实、非理性的表达方式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因顿”。他借助想象奇特、恐怖怪异的故事情节,通过夸张、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段表现人性的危机,激起读者浓厚阅读兴趣的同时,震撼心灵,发人深省。

据考据,上中下三个圣痕皆与爱伦·坡的作品有关
《黑猫》

以第一人称讲述者的口吻来叙述故事,以一个即将就死的人抱着救赎的心理来坦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故事的主人公本是一个性情温柔善良,喜欢喂养和爱抚动物的人,娶了一个和自己性情很像的妻子,这期间他们都尤其喜爱家里养的一只黑猫。
无论他走到哪里,黑猫都尾随而至,关系甚为亲密。可几年以后,“我”,变得嗜酒如命,脾气暴躁,动辄发怒,甚至辱骂暴打妻子,对于自己曾经喜欢的小动物也时时虐待它们,当然,黑猫也不能幸免,一天晚上,醉酒的“我”以为黑猫躲避自己就残忍的挖掉了它的一只眼睛,没过多久,“我”再次对它加以迫害,吊死了这只自己曾经最喜欢的黑猫。
就在当晚,一场无名的大火将“我”的家财全部烧毁,而且猫浮雕的出现使“我”更加诚惶诚恐,良心上的不安使“我”又收养了一只和黑猫十分相象的猫,只是这只猫的胸脯上有一片白斑。可没过多久,“我”就对它嫌恶起来,因为第二天无缘无故的它的一只眼睛也被挖掉了,而且那个白斑的图象酷似一个绞刑架,这些折磨得“我”寝食不安。一天,在地窖里,这只猫差点将“我”绊倒,“我”终于一气之下抡起斧头就砍杀它,妻子横加阻拦,失去理性的“我”一斧把妻子砍死,这只猫也逃之夭夭。“我”费劲心思将妻子的尸体封进地窖的墙里来躲避警察的搜捕。没想到黑猫也被砌进墙里。当警察到地窖来检查时,黑猫的叫声,使警察找到了杀妻的证据。
(注意这本书上面写着the black cat )
《乌鸦》

《乌鸦》是埃德加.爱伦.坡于1844年创作的诗集其中诗歌主题除了爱情就是死亡、幻灭和伤悼。诗的目的在于灵魂的升华,忧郁美保证了实现灵魂升华的全过程。这就是爱伦·坡的诗学观的精神核心,同时也就是这首《乌鸦》的目的,这目的是在“永不再”中实现的。
《气球骗局》

《气球》曾被误作新闻报道而被刊登在《纽约太阳报》上。艾伦•坡依据所了解的科学知识,完全通过想象,在小说中详细地描述了气球驾驶员蒙克•梅森一行八人,本打算通过乘坐一个充满煤气的气球,飞越英吉利海峡抵达巴黎的科学冒险活动,但在飞行过程中,受风向的影响,而飞向了相反的北美大陆,他们乘着风势,历经75个小时,正如文中所说“轻而易举、顺顺利利地飞越了大西洋”的故事。时隔两天之后,这篇所谓的报道才被报社收回,报社承认:它对气球和旅途的叙述,细节翔实,论证科学,以假乱真,人们阅读它产生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 一点也不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接下来说说本次活动的相关内容

关于活动内容剧情不多赘述(别问我,我也不知)

据考据,孤独区域这句话出自波德莱尔的《今晚你将说什么,孤独的灵魂》

恐惧区域中的这句则出自波德莱尔的《秋歌》
愤怒部分则是没有看到相关文字,不知道是不是错过了,或者程序员漏(如有请在下面指出)

那我们就来谈谈波德莱尔: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从1843年起,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诗歌,诗集出版后不久,因“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判罚。1861年,波德莱尔申请加入法兰西学士院,后退出。作品有《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比利时!》等。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波德莱尔用作品奠定了这一文学分支的基调:摒弃传统,独辟蹊径。他从自己的创作出发,在诗歌题材上大胆创新,选取城市的丑恶与人性的阴暗面(黑深残*),并且具有在声光和色的背后捕捉事物秘密的才能。他在习以为常的具象中,展现人生的各个层面。诗人拒绝把生活空虚地理想化,拒绝浮面的欢娱自足,他要返回存在的本质层次,因而把社会病态诉诸笔端。波德莱尔认为“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是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
其实本次活动和波德莱尔联系更为明显的就是我们的活动代恶之花

恶之花:《恶之花》是夏尔·波德莱尔的一部诗集,它是一本有逻辑、有结构、有头有尾、浑然一体的书。《恶之花》被誉为法国“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作品兼具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征。
《恶之花》中的诗不是按照写作年代先后来排列,而是根据内容和主题分属六个诗组,各有标题:《忧郁和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其中《忧郁和理想》分量最重。六个部分的排列顺序,实际上画出了忧郁和理想冲突交战的轨迹。
由一百多首诗歌组成的《恶之花》,由诗人精心安排为六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序地展开诗人的精神探索。
第一部分“忧郁与理想”,写忧郁,也写理想,忧郁是沉重的,理想是渺茫的。穿行在沉重的忧郁中,寻找着难寻的理想。
第二部分“巴黎即景”,写的是诗人眼中的巴黎,或者说是心中的巴黎。这不是美丽的城市,不是繁华的“花都”,而是“熙熙嚷嚷的都市,充满着梦想的都市,/幽灵在大白天里拉着行人的衣袖!”(《七个老头子》)波德莱尔将诗歌的视野从浪漫主义的大自然拉倒光怪陆离的现代大都市,让人看到的却是一幅幅畸形、变态的图画。
第三部分以“酒”为题,写诗人的“以酒浇愁”、“以酒为乐”的无奈与悲凉。
第四部分“恶之花”,诗人从醉酒的幻景转向直面罪恶的“花朵”。
第五部分“叛逆”,是针对上帝的。在这里,该隐和撒旦都受到了赞美,因为他们是受害者、叛逆者。世人所希望的,是自己的灵魂能傍着撒旦“休息”。
第六部分“死亡”,在历经苦难之后,在阅尽丑恶之后,死亡,是唯一的归宿、唯一的慰藉。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但也是新的开始。
整首诗集以一首题为《旅行》的长诗作结,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求索。

有一说一为什么s希全是黑深残相关内容啊
大部分内容出自百度,相关文学作品就不插链接了,百度一下都能搜到 (其实就是懒) ,部分内容可能没有考虑到,有想法的可以补充讨论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YYGQ攻略组] 彼岸双生以及花开彼岸活动相关内容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