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谈正事 发表于 2025-10-11 10:51:07

我的 Steam Deck 配件折腾记:从刚需到真香的一路踩坑与惊喜

**
当我抱着刚拆封的 Steam Deck 64G 版本回到家时,指尖还残留着磨砂机身的触感,心里满是 “终于能随时随地玩 3A” 的激动。可没高兴半小时,现实就给了我当头一棒 —— 点开《艾尔登法环》的安装页,看着 “所需空间 45GB” 的提示,再看看系统里仅剩的不到 50GB 可用空间,我瞬间明白:这台掌机的 “配件战争”,从开箱第一天就躲不开了。{:5_249:}
最先解决的是 “保命刚需”。有过 Switch 贴坏三张膜的惨痛经历,这次我学乖了,直接挑了销量 Top1 的 Steam Deck 专用玻璃膜。拆开包装时还在嘀咕 “不就是张膜吗”,可当手指划过贴好的屏幕,那种顺滑不沾指纹的触感,再对比之前 Switch 满是油污的屏幕,突然就懂了 “一分钱一分货”。后来某次不小心把掌机从沙发上滑到地毯上,捡起来时心都悬到嗓子眼,结果掀开保护套一看,玻璃膜裂了道纹,屏幕却完好无损 —— 那一刻,我对着那张碎膜说了声 “谢谢”。
接下来就是最头疼的存储问题。64G 的空间连塞两个大作都费劲,扩展 TF 卡成了唯一选择。想起家里 Switch 用的雷克沙 512G 卡挺稳定,这次干脆一步到位,咬咬牙下单了雷克沙 PLAY 系列 1TB 的版本。券后不到 500 块的价格,付款时还肉疼了一下,可等卡插进去,看着存储空间瞬间变成 1.02TB,那种 “底气十足” 的感觉太爽了。我还特意用 AS SSD Benchmark 跑了个分,146MB/s 的读取速度和官方宣传差不离,写入也有 123MB/s,传《赛博朋克 2077》时比朋友的普通卡快了近一倍,连他都跑来问我要链接。更惊喜的是,上次带掌机去露营,零下几度的低温里,这张卡居然没掉链子,游戏加载照样顺畅,后来才知道它耐冷耐热还防水,这 500 块花得是真值。{:5_245:}
至于更换内置固态,我算是 “勇闯雷区” 了。看着网上教程说 “步骤简单”,我也跟着买了块专用固态,结果拆后盖时就出了岔子 —— 十字螺丝刀拧到第三颗螺丝时,不小心把螺丝批头滑了,差点刮花后盖。后来对着教程一步一步来,拆防护板、拔旧固态、装新固态,手都在抖,生怕把排线弄断。等装完开机,发现需要重新装 SteamOS 3 系统,又折腾了大半天,最后看着成功点亮的屏幕,才松了口气。现在回想起来,要是动手能力差点,真不如直接买预装系统的固态,省得像我这样担惊受怕。{:5_159:}
真正让我觉得 “Steam Deck 活过来了” 的,是绿联的那款支架拓展坞。一开始我觉得 “掌机而已,要什么拓展坞”,直到装了双系统,想接键盘鼠标玩《CS2》,才发现到处找转接头的日子有多狼狈。入手绿联这款后,我才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HDMI2.0 接口接上台式机的显示器,4K60Hz 的画面让《地平线:零之曙光》的草原都变得更细腻,再也不用盯着掌机的小屏幕;千兆网口比 WiFi 稳定太多,玩联机游戏时再也没出现过突然卡顿的情况;最贴心的是 PD100W 快充,边玩边充完全不耽误,而且铝合金材质的支架还能帮掌机散热,之前玩《战神》时机身发烫的问题也缓解了不少。现在我每次把掌机放在桌面上,看着它通过拓展坞连接着各种设备,都觉得像个 “迷你游戏主机”,幸福感直接拉满。
联合创新 13Q1F 便携屏则是我旅行中的 “秘密武器”。上次和朋友去外地旅游,高铁上我掏出 Steam Deck,他还在嘲笑 “屏幕这么小,玩着累不累”,结果等我展开便携屏,13.3 英寸的 OLED 屏幕一亮,他瞬间就沉默了。这屏幕的色彩是真的绝,100% DCI-P3 广色域让《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的天空蓝得发透,10 万:1 的对比度让洞穴里的阴影都层次分明,而且 400nit 的亮度在高铁上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最意外的是它还能反向充电,有次朋友手机没电,急着接电话,我把便携屏的 Type-C 口接过去,居然还能应急充上电,朋友直呼 “这玩意儿比充电宝还实用”。现在不管是出差还是旅行,我都会把它塞进背包,重量才 750g,一点不占地儿,有了它,在哪都能享受大屏游戏的快乐。{:5_159:}
最后必须聊聊 Xbox 无线控制器。作为一个玩了十几年游戏的人,我对手柄的手感特别挑剔,试过不少第三方手柄,总觉得差点意思,直到用了 Xbox 的手柄才明白 “什么叫恰到好处的握感”。之前用的 Xbox One S 手柄陪了我三年,一体化的上盖设计、细腻的防滑纹理,握在手里就像定制的一样,无线蓝牙双模式还能连手机和平板, versatility 拉满。唯一的缺点就是要装 AA 电池,后来买了官方锂电池包,才算解决了续航问题。现在换成了全新的 Xbox 无线控制器,手感还是熟悉的味道,而且兼容性更好,就是买的时候得特别小心 —— 之前差点在第三方店铺买到高仿的,还好最后去微软官方店入手,才避免了踩坑。现在不管是用 Steam Deck 玩《只狼》,还是用电脑玩《FIFA》,我都习惯用它,那种按下扳机键时的反馈感,是任何触控操作都替代不了的。{:5_171:}
从最开始的玻璃膜、TF 卡,到后来的拓展坞、便携屏、手柄,我的 Steam Deck 配件清单越来越长,花的钱也越来越多,但每次用它玩游戏时,都觉得这些钱花得值。对我来说,这些配件不只是 “辅助工具”,它们让 Steam Deck 从一台单纯的掌机,变成了能适应各种场景的 “全能游戏设备”,也让我的游戏时光变得更舒适、更快乐。或许这就是玩游戏的意义吧 —— 不仅是享受游戏本身,更是在折腾配件、优化体验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更多精彩PC掌机尽在一哥ACG游戏乐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 Steam Deck 配件折腾记:从刚需到真香的一路踩坑与惊喜